摘要:淡豆豉别名:香豉、豉、淡豉、大豆豉、豆豉主要功效:解表,除烦,宣发郁热禁忌:对本品过敏禁用概述淡豆豉(dàndòuchǐ)是一种解表药,为豆科植物大豆的干燥成熟种子(黑豆)的发酵加工品。又名豆豉、香豉等,以色黑、质柔、气
淡豆豉 [ dan dou chi ]
别名:香豉、豉、淡豉、大豆豉、豆豉
主要功效:解表,除烦,宣发郁热
禁忌:对本品过敏禁用
概述
淡豆豉(dàn dòu chǐ)是一种解表药,为豆科植物大豆的干燥成熟种子(黑豆)的发酵加工品。又名豆豉、 香豉等,以色黑、质柔、气香者为佳。
典型特征
淡豆豉味辛、苦,性凉,归肺、胃经。现代研究显示,中药材淡豆豉主要含异黄酮类和维生素、微量元素等 成分。
具有解表,除烦,宣发郁热的功效。用于感冒,寒热头痛,烦躁胸闷,虚烦不眠。
主产地
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大豆,主产于东北,以东北产量最佳。
入药部位
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(L.) Merr. 的干燥成熟种子(黑豆)的发酵加工品。
取桑叶、青蒿各70-100g,加水煎煮,滤过,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,俟吸尽后,蒸透,取出,稍晾,再置 容器内,用煎过的桑叶、青嵩渣覆盖,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,取出,除去药渣,洗净,置容器内再闷15- 20天,至充分发酵、香气溢出时,取出,略蒸,干燥,即得。
淡豆豉入药部位性状:本品呈椭圆形,略扁,长0.6-1cm,直径0.5-0.7cm。表面黑色,皱缩不平,一侧有长 椭圆形种脐。质稍柔软或脆,断面棕黑色。气香,味微甘。
以色黑、质柔、气香者为佳。
历史追溯
淡豆豉始载于《名医别录》,“主伤寒头痛,寒热,瘴气恶毒,烦躁满闷,虚劳喘吸,两脚疼冷。”
《珍珠囊》:“祛心中懊憹,伤寒头痛,烦躁。”
《本草纲目》:“下气,调中。治伤寒温毒发斑呕逆。”
《本草汇言》:“淡豆豉,治天行时疾,疫疠瘟瘴之药也。”
《本草经疏》:“豉,《经》云,味苦寒无毒,然详其用,气应微温。”
《医林纂要》:“(淡豆豉)黑入肾,苦坚水而泻心火,故能交心肾,治不眠。” 《本经疏证》:“豆豉治烦躁满闷,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,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也。”
《萃金裘本草述录》:“(淡豆豉)能宣足少阴、太阳之真气,令生化达于藏府以际周身,其治虚烦者心火为 烦,由肾阴不至于心也,淡豉能化阴气上奉于心,故治烦躁。”
功效作用
淡豆豉辛散轻浮,能疏散表邪,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,对于外感表证,恶寒发热,头身疼痛,鼻塞等症,无论风寒、风热表证,皆可配伍使用。
淡豆豉辛散苦泄性凉,既能透散外邪,又能宣发郁热、除烦,故可用治外感热病,邪热内郁胸中,心中懊憹,烦热不眠。
发汗解表
淡豆豉辛散苦泄性寒,入肺经,具有疏散宣透之性,既能透散表邪,又能宣散郁热,发汗之力颇为平稳,有 发汗不伤阴之说。
宣郁除烦
淡豆豉既能透散外邪,又能宣散肺胃之郁热。
和胃消食
淡豆豉辛开苦降,寒能清热,入胃经,则能和胃消食。若症见脘腹饱胀,嗳气酸腐,不能食,大便不调,甚 至黄疸,痞块,膨胀,脉滑而紧盛。此乃气机不利,食滞不消所致。可选用本品,宣郁利气,和胃消食。使 气机得通,饮食得消,则诸症自除。
清热止痢
本品性寒能清热。若症见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,腹痛,里急后重,下粘液及脓血样大便,此乃外受湿热疫毒 之气,内伤饮食生冷,积滞于肠中所致。可用本品清热止痢。
安胎
本品性寒味甘,寒能清热,甘寒则益阴。对于素体阳盛,或七情郁结化热,或外感邪热,或阴虚生热,热扰 冲任,损伤胎气,以致胎动不安,症见妊娠期阴道下血,色鲜红,或腰腹坠胀作痛,心烦不安,手心烦热, 口干咽燥,舌质红,苔黄而干,脉滑数。可选用本品,滋阴清热,凉血安胎。
解毒
淡豆豉味甘,甘能解毒。可用治山岚瘴气恶毒,食物中毒,丹毒,及阴茎上疮痛烂等证。
其他功效
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,一些中药材在民间往往作为食材广泛食用,即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 (即食药物质)。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文件,淡豆豉在限定使用范围和 剂量内可作为药食两用。
淡豆豉常用药膳方选如下:葱豉茶;葱豉粥。
注:中药材的使用需辨证论治,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,不可自行随意使用,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。
复方制剂
含有淡豆豉的复方制剂有以下几种:
疏风散热胶囊
清热解毒,疏风散热。用于风热感冒,发热头痛,咳嗽口干,咽喉疼痛。
金青感冒颗粒
辛凉解表,清热解毒。用于感冒发热,头痛咳嗽,咽喉疼痛。
荆菊感冒片
疏风清热,发表解肌。用于伤风感冒,身热恶寒,头痛鼻塞。
抗热镇痉丸
清热解毒。用于湿温暑疫,高热不退,痉厥昏狂,谵语发斑。
维C银翘颗粒
辛凉解表,清热解毒。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、咳嗽、咽喉疼痛。
羚翘解毒丸
疏风清热,解毒。用于风热感冒,恶寒发热,头晕目眩,咳嗽,咽痛。
现代研究
现代研究显示,淡豆豉主要含异黄酮类成分大豆苷,黄豆苷,大豆素,黄豆素等;还含维生素、淡豆豉多糖 及微量元素等。
具有抗动脉硬化、降血糖、抗骨质疏松、调节血脂、抗肿瘤、免疫调节及消除自由基等作用。
使用方法
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(L. ) Merr. 的干燥成熟种子(黑豆)的发酵加工品。可内、外服用,具体 用药请遵医嘱。
具体用法
淡豆豉解表,除烦,宣发郁热。可内服,也可外用。具体用法如下:
淡豆豉内服:煎汤,6-12g;或入丸剂。
淡豆豉外用:捣敷;或炒焦研末调敷
中药使用需要辨证论治、进行临床个体化治疗。因此,用药前请咨询专业医生,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。
炮制方法
淡豆豉炮制方法:
取桑叶、青蒿各70-100g,加水煎煮,滤过;
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,俟吸尽后,蒸透,取出,稍晾,再置容器内,用煎过的桑叶、青嵩渣覆盖;
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,取出,除去药渣,洗净,置容器内再闷15-20天,至充分发酵、香气溢出时,取 出,略蒸,干燥,即得。
配伍禁忌
中药联合使用及中西药联合使用,需要辨证论治、临床个体化治疗。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药物,用药前请咨询医生,并将您所有已确诊的疾病及正在接受的治疗方案告知医生。
用药须知
淡豆豉味辛、苦,性凉,归肺、胃经。具有解表,除烦,宣发郁热的功效。以色黑、质柔、气香者为佳。
注意事项
妊娠及哺乳期妇女:如果您已经怀孕、计划怀孕或是在哺乳期,请及时告知医生并咨询选择最佳治疗方案。
儿童:儿童用药须在医生指导和成人监护下进行。
本品胃虚易泛恶者慎服。
中药使用需要辨证论治、进行临床个体化治疗。因此,用药前请咨询专业医生,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。
鉴别用药
淡豆豉在用药时经常有以下混淆情况:
淡豆豉与大豆黄卷:
两者是两种不同药材。大豆黄卷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中品,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经发芽干燥而成。
淡豆豉始载于《本草汇言》。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经蒸罨加工而成。
大豆黄卷性甘、平,入胃经。淡豆豉苦、辛,凉,入肺、胃经。
二者均为解表剂,均具有解表功效。但淡豆豉用于风热在气分之发热;大豆卷用于风寒在肌表之发热。
参考资料
[1]国家药典委员会.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(一部)[M]. 北京: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 2020.
[2]国家药典委员会.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临床用药须知: 中药成方制剂卷(2015年版)[M]. 北京: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 2017.
[3]南京中医药大学. 中药大辞典·上册(第二版)[M]. 上海: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 2006.
[4]冉先德. 中华药海(精华本)[M]. 北京: 东方出版社, 2010.
[5]谭兴贵. 中医药膳学[M]. 北京: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 2003.
[6]维C银翘颗粒说明书.
[7]羚翘解毒丸说明书.
多年联合攻关,硒元素研究取得重大进展。8月20日,湖北民
科研动态2022-07-20
编者按:健康城市建设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平台,是
健康20302022-02-21
闻到食物的香气,看见烤肉滋滋冒油,甚至仅在脑海想象,就
科研动态2022-07-18
这场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,“刷新”了人类对生命的认知。
行业观察2021-12-20
地中海饮食最近备受推崇,地中海饮食是指有利于健康的,
行业观察2022-02-17
10月12日,由中国食品报社、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主办的第
行业观察2021-12-20
小雪时节,宜吃温润益肾的食物,孙思邈《修养法》中言:宜
营养与节气2021-12-31
立冬之后,天气更冷,多数肿瘤患者会感到不适,身体免疫力
营养与节气2021-12-30
酸枣仁性平;味甘、酸;归心、肝、胆经。功效补肝,宁心,
药食同源2022-05-07
随着寒露的到来,万物随寒气增长,逐渐萧落,这是热与冷交
营养与节气2021-12-30
很多人看新闻,会发现很多出征抗击新冠疫情的医生们,为
营养与康复2022-08-18
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,
营养与节气2021-12-30